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四年級 彭嗣翔
呿!政治「每個人如果能使身邊五個人開始關心社會議題,那麼這個社會就會變得不一樣」國昌老師如是說。聽了這一席話,臉書上滿是冰淇淋、夜市雞排等美食評論的朋友H馬上浮現在我腦中,而H便是我第一個打算說服朋友。
想了許多的以胖虎與大雄為比喻的例子向H解釋服貿、白色恐怖時的威權政府、解嚴後的威權殘留等議題,對於例子中的胖虎H總是不斷的批判,但一提到胖虎是不是和K黨有點相似,H就會怒氣沖沖地咆哮道:「不要跟我談政治。」
假若只有少數人如H一樣政治冷漠,也許可視之為特例,但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時,或許就該從社會環境、歷史脈絡等層面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將政治冷漠的成因粗略的歸為兩項,代議制失靈導致只有「黨意」沒有「民意」與對於「骯髒」政治的排斥。
現今台灣社會是選出代議士為人民發聲,但在台灣選制與選民結構的問題下,候選人大多要依附政黨才有資源參選,導致一般人難以獨立參選與政客只聽黨意不聽民意的現象,當人民難以影響決策,冷漠的態度出現也是可想而知的。
骯髒政治則與媒體上充斥政客貪汙、腐敗有關,且一般人普遍認為政客即是權力的追逐者,利用職權以追求個人利益。某些人也因此對政治充滿排斥與不屑。
參與政治
柏拉圖說過「不關心政治的懲罰,就是被糟糕的人統治」,那麼被糟糕的人統治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我想台灣人都十分清楚,馬邦伯(Ma the bumbler)六年來一再宣稱傾中是拚經濟的良方,結果經濟上只見薪資倒退、房價節節高升,看不出任何進展,還葬送了台灣的主權。
假若已經深刻體會冷漠看待政治所要面對的後果,那麼該如何參與呢?
如果剛開始接觸社會議題,不習慣太鮮明的立場,那麼可以關注一些NGO組織:如關注環境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人權促進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廢死聯盟等NGO組織。
如果認同政黨擁有更大的能力可以改變社會,以下列出一些新興與陳腐的政黨和他們的訴求提供參考:
政黨
|
訴求
|
客群
|
公民組合
|
修正代議民主與推行審議式民主,拉出政治光譜中的第三勢力。國族認同的部分則尚未明確表態。
|
期望第三勢力的公民
|
綠黨
|
||
基進側翼
|
政治民主化、主權自主化、社會自由化為中心思想,希望用理念吸引鋼板深綠的加入。目前首要目標為打倒國民黨。
|
強烈本土派、獨立建國派
|
民進黨
|
老字號的綠色團體,但改走選票路線後,有逐漸親中的傾向
|
本土派
|
K黨
|
逃離中國侵占台灣的殖民政府、白色恐怖時期的威權殘餘、全世界最有錢的政黨、親中親的一蹋糊塗
|
親中資本家、保守勢力
|
台灣目前的問題有憲法不符合台灣現況、階級對立擴大、經濟衰退、對中政策不明確、代議失靈等,或許最合適的解法還是公民憲政會議,但是這需要一定的公民支持,需要足夠的強度才足以推行。有學者提出需要20%的人將政治問題視為和自己生活問題一樣重要,31%的一般政治關注者,總共51%的人關注才會形成足夠的力道。我想我們都希望台灣更進步、更美好,成為一個任何人都能在此過安穩生活的地方,那麼請一起關心政治,將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翻譯年糕:何謂政治?
本文中用到了許多「政治」,那到底什麼是政治呢?政治是否也和許多神秘的事物一樣,每個人都在談論,卻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
以下節錄《Heywood's政治學新論》中對於政治的定義,書中將各界對於政治分歧的看法歸類成以下四類。
1. 政治等於政黨政治,也就是特定團體的人士、政客、遊說者,在政府、議會等部門場所中所從事的活動。
2. 政治即是公共事務,而對於公共事務的範圍界定也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最小的即公共事務等於政府機構相關的事務(與第一點所定義的政治接近),最大的則認為政治在住家門口就已止步,政治不會發生在家庭、居家生活或個人關係中。
3. 政治為解決衝突的方式,由和平的辯論與仲裁解決問題,而非用軍事、武力的方式。
4. 政治即是權力,此種看法認為政治存在所有的社會活動中,與資源的生產、分配、使用有關。
註1:本文「呿!政治」段落的政治用法與第一類(政黨政治)較接近,而「參與政治」段落的政治用法則偏向第二類(公共事務)。
註2:雖然我們認知中的「政治」與第一、二類定義較相近,但其實我們不應該忽略第四類(政治即是權力),政府常呼籲人民表達訴求要理性、民主時,即是要轉移焦點使人忽略政府與人民間不對等的權力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