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 助理教授 陳建州老師
這幾天有機會與大學生討論服務貿易協定,我持續地說「有人得利,就有人受損」這樣的經濟法則,強調「服貿協議實施後,得利與受損的清單與程度評估」是政府應該透明且充分傳遞給人民的訊息,並且要有所交代。然而,我們可以觀察到,持續這麼多天的抗爭,人民仍然沒有獲得這類的訊息,反倒是社會對於這次的爭議的討論失焦了。
FTA(自由貿易協定)是現在各國或區域間互相簽訂的契約,透過協商關稅、貿易配額等內容,讓貨物與服務在國與國之間自由流動。台灣與中國因為特殊的關係,所以簽的「類FTA」稱為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然後隨即開展服務貿易協議與貨品貿易協議。
我之所以指出大眾對問題的討論已經「失焦」,是因為其他國家的人民對於自由貿易協定的討論,是專注於「擴大貧富差距」、「中小型產業面臨淘汰與倒閉」、「競爭力差的就業者面臨失業危機」等,所以就本質而言,這是階級之間分配不平等的問題,涉及的是「犧牲誰的利益來成就了誰的利益」的問題,是社會不平等的問題。當碰觸自由貿易這個爭議時,其他國家的人民也是抗爭、衝突,因為受損的、被犧牲的會上街抗議,並且規模往往很盛大、動作通常很激烈,為什麼?因為水已經淹到鼻孔了。
然而,台灣先前對於ECFA、現在對服貿的爭議,往往被定位為藍綠的對抗,這種定位,目的是為了模糊焦點、混淆訊息。為什麼?因為政治人物為了集結自己陣營的人,必須將問題定位為藍綠鬥,如此,藍、綠陣營各自歸隊、入列,以便「集氣」向對方陣營攻擊與指責。這樣的紛爭,導致夾在中間厭惡藍綠鬥的大多數人,便採取不理睬、不關心、「期盼紛爭早日落幕」、「社會回歸祥和」的態度,最後,「階級資源分配不平等」這樣的討論便消失了,自由貿易協定這類契約所帶來的可能的「社會不平等」,就沒有被看見、被討論、被正視、被處理,而這,正是某些人(某些大財團、政客等)所希望的。
觀察這次的抗爭,人們的討論焦點放在什麼上面呢?屏東來的蛋糕被吃了、是不是蔡英文的青年軍、有沒有政黨鼓動、衝進行政院還打卡...,然後藍營綠營互槓,民眾漸漸受不了,最後,究竟「犧牲誰來換取誰的利益」這件事情,始終沒有被討論。
不論是挺藍或挺綠,都有中小企業主和農工,都有競爭力比較弱的產業或就業者,如果這些人真的搞清楚ECFA、服貿、貨貿(就是FTA的東西)其實可能讓自己受損,這些底層藍綠就團結起來對抗大財團與政府,那還得了!所以就把抗爭弄成藍綠鬥吧,對於政治人物而言,這是比較有利的作法,但是對於廣大人民呢?被耍了還以為自己是站在正義的一方!如果大家對服貿的討論還是立基於「認同」的迷思上,那麼,「認同什麼」就決定了你要不要服貿;決定了你看待別人的方式,結果是,你還是搞不清楚你得利還是受損,還是不知道要為自己爭取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