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公園裡的圖書館戰爭

文/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四年級 蔡勝閔
在中央公園圍起的鐵皮圍欄裡,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祕密,又醞釀著怎樣的風暴呢?

高雄中央公園有基金會要捐建圖書館的善舉得到許多文化教育界人士的支持,支持方的論點有:一區一圖書館是國家政策,目前高雄市所有行政區唯前金區中無圖書館(編按: 舊總圖為行政功能,無藏書;舊總圖二館改作文學館之用,館方解釋具特異性不視為一般圖書館),中央公園為目前不二之選;此外,市政府一直強調到在圖書館與公園的結合是國際的趨勢,在被森林鳥語環抱下在書海中徜徉,能帶給愛讀書的人莫大的享受;再者,建築師至東京代官山鳶屋書店師法生態工法,以自然環保為核心營造「樹中有館,館中有樹」的意象,希望帶給公園更進步的思維。讓我們一起探討為什麼充滿美意的捐建圖書館會造成當地居民這麼大的反彈呢?



在這場圖書館與森林公園的拉鋸中,有幾個爭議點一直是遭受到許多質疑的,打從一開始在決策的過程便有爭議存在,遍查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會的紀錄,都沒有決議圖書館定址於中央公園的會議紀錄,選址的標準與過程僅以文化局片面之詞,難以服眾;同時根據都市設計審議─公民參與的原則,應發文通知相關的團體列席,而野鳥協會、綠色協會等動保環保團體卻沒有接獲通知,中央公園在謝長廷先生擔任市長時,與多方人士協調溝通才將水泥建物移出,請高雄在綠色環保頗具盛名的盧友義建築師操刀設計,植樹造林經十數年的努力,已經自成一個生態系了,常可看見鳳頭蒼鷹盤旋於中央公園的天際,若要在公園裡大興土木,對原有的生態系是一大威脅,對原本城市發展的許諾更是背道而馳。

在行政程序上更是疑雲重重,在陳菊市長任內曾以公文處分說明中央公園業規畫定位為「自然森林公園」,所有水泥硬體設施除具保存價值外,應一律拆除,而高雄市政府卻在接受李科永捐建圖書館之後,便修改公園管理自治條例條文就地合法,在程序上讓人不解為什市府要做這種開後門的行為,而且此例一開,可能許多企業與基金會有例可循,高雄市的公園會有許多冠名紀念館的設施,市民的公共空間恐淪為資本家為博得美名的競技場。

民間企業善心回饋社會這是值得稱許讚揚的,但是回顧整個事件的脈絡,會發現李科永方表示願意捐建圖書館後,從未有代表與居民溝通,事後發生的種種爭議與衝突彷彿置身事外般,民眾只能從文化局得知,選址於中央公園是因為使用效益之考量,而且圖書館完成後基金會並無計畫捐購書籍,一棟徒有建築體而沒有藏書的圖書館真的能稱之為圖書館嗎?而且在中央公園周圍兩公里之內已有六間圖書館,還有原為高雄市圖書館第二總館的文學館,依效益考量之後,在中央公園整地建新圖書館真的仍會是最佳解嗎?

護樹聯盟、綠色協會亦有提出其他替代方案,例如將已廢校、朝向公園化的七賢國中,經由校舍補強、再生為圖書館,不僅符合「樹中有館,館中有樹」的意象,緊鄰愛河側更增添圖書館風光,最重要的是可避免已成林的公園生態遭受破壞;抑或是遷址至美術館內惟埤公園旁空地,離日後的美術館站僅有一路之隔,在效益的考量會是更佳的選擇;或是建議李科永基金會改以捐書方式,能夠大大充實高雄市圖書館的藏書量;建築師公會也提出將建築體地下化的方式追求雙贏,在國外的公共建築也常見因法規限制而採地下化設計,建築師在諸多限制反而激盪出雋永經典的公共建築。

在諸多爭議之中,市政府團隊的處理能力與態度往往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在7月31日凌晨的大爆炸讓高雄陷入恐慌,在大家忙著搶救災區的第五天凌晨,館方在未告知養工處以及違反議會決議停工的情況下,從警方調派了優勢警力,以斷根與修剪之名將大型機具運入工地,清晨護樹團體會同移植樹木的專家學者探勘,發現到施工單位背棄高規格移樹的承諾,斷根修剪工法粗糙莽撞,加上7月19日公聽會之回應及結論尚未完成,館方仍一意孤行,使反對的民眾群情激昂,也直接致使在後續的公聽會抗議不斷地出現,在失去互信基礎之下,政府與人民溝通更加窒礙難行。

偉大城市的發展需要政府與市民攜手合作,在面對到民眾如浪潮般的質疑時,政府要以更謙虛的態度,舉辦公平公正的公聽會廣收民意,誠實地將資訊透明化,盡到說明的責任,讓人民知道正反兩方的影響,經過充分討論後,才能將利益最大化、符合最多人的希望,在這場圖書館戰爭中,看到了政府許多前後不一的說詞、模糊不清的牽強解釋,無形中是在損耗政府長久以來與人民建立的信任。長久以來,高雄以成熟的民主精神自豪,在處理如此具爭議性的問題,更需要展現民主的素養與風度,更有智慧的讓這座城市持續進步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