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歷史課綱微調 - 下一代的歷史觀 (一)

文/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五年級 戴佳虹

為什麼課綱微調需要被重視?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曾說:「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歷史的存在不僅可以引以為鑑,也定位了國家的立場。當教育下一代的歷史課綱被改變,未來將對國家的自我定位及人民思想有重大的影響。
103127日,教育部課審會表決通過了課綱微調引來抗議民眾包圍教育部,我們暫且撇除調整過程不透明的爭議,來檢視調整的內容,所謂「微調」究竟改了哪些東西?這樣的微調又代表什麼意義?此專欄將會陸續予以簡單的說明,包含早期台灣(本期)、清朝統治時期、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

歷史課綱修正對照表 -早期台灣

*表格記號說明:現行課綱遭刪除 99課綱新增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一、早期臺灣
()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的臺灣與原住民
1.考古發掘與文獻記載
2.臺灣的原住民族
1-1 說明臺灣的地理環境和考古發掘所呈現的史前文化。
1-2 探討臺、澎早期歷史的文獻紀錄。
2-1 介紹南島語系原住民的概況:利用文字記錄、人類學與歷史學的研究成果,簡介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及其對漢人的影響。
()漢人來臺與國際競逐時期
1.漢人來臺與大航海時代
2.荷西
1-1說明漢人來臺、澎的緣由與經過,如宋元對澎湖的經營及明代顏思齊、鄭芝龍等來臺,並說明原住民族和漢人的互動。
1-2說明大航海時代西方列強的興起與對殖民地的競逐,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以及16世紀中葉以後東亞情勢的變化,漢人、日本人與臺灣原住民的接觸,進而敘述荷、西及鄭芝龍時期臺灣與世界體系的互動
2-1介紹荷、西統治下的措施及當時族群間的互動,如濱田彌兵衛事件、麻荳事件、郭懷一事件、新港文書。
()鄭統治時期
1.各項措施
2.涉外關係
1-1 說明鄭成功從事反清復明運動及攻取臺灣的經過,進而敘述鄭氏三代奉明永曆為正朔,其統治下的政經、社會及文化建設。
2-1 說明的對外關係,如與荷、英所訂條約的內容,並述及其與清朝的談判。以及覆滅的經過

²  「原住民族」取代「原住民」
課綱微調中為了符合《原住民族基本法》,並強調原住民在臺的淵源歷史,將「原住民」一律改為「原住民族」,但現行法定條文中,原住民族僅包含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等十四族,卻不包含許多與漢人更多接觸的平埔族,如西拉雅族,被批評形同抹滅平埔族的歷史。

²  刪除族群衝突事件
濱田彌兵衛事件和麻荳事件為荷蘭人分別與台灣原住民和日本人的衝突事件,或許是因為仍保留較為人所知的郭懷一事件(漢人農民武裝起事對抗荷蘭人)作為代表,這部分沒什麼人提出異議。

²  強化「漢人來台」
雖然荷西時期的人口結構改變和漢人來台開墾脫離不了關係,但若納入現在的政治情況為考量,也難免遭質疑這樣的調整是為了強調台灣與中國有血緣文化的ㄧ脈相承,未來有可能將造成學子們對於中國更強的連繫感。

²  荷西「入台」取代「治台」
大航海時代,荷西一南一北治理台灣事務,至今仍留有許多古蹟,且大多為當地熱門觀光景點。然而,以「進入」取代「治理」,是否過分淡化了荷西與臺的關聯?再加上前述強化中台關係,新課綱遭批評排擠他國對台影響並將中國中心化。不過也有人認為荷西的管理範圍並不包含所有台灣地區,說是「治理台灣」並不完全符合史實。

²  「明鄭」取代「鄭氏」、「鄭家覆滅的經過」
第一眼看到「明鄭」與「鄭氏」的轉換可能沒有太大感覺,但想的深入點,鄭氏原先是叛離清朝、到台灣準備反清復明的家族,但他們對台的治理實際上無論和中國明朝或清朝都沒有什麼瓜葛,因此,將「鄭氏」冠上「明朝」被認為是課綱再次強化中國與台灣的連結,除此之外,由於鄭氏勢力最後仍被清朝所滅,新增「覆滅的經過」等於是又再次加強中台關係而被人詬病。


結語
        台灣一直以來無論政治、經濟、外交等都受到中國打壓,在狹縫中如何求生存向來是台灣政府的難題,不論是向中國低頭或是頑抗,對於學子們的教育都應該盡力保持客觀與開放的態度,否則將造成歷史觀的限制容易讓人產生變相洗腦的疑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