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噢,你也在實習嗎?

文/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五年級彭嗣翔

(本文為醫療專欄的第一篇文章,希望以針對一般實習制度的概要性討論為系列文章作個開場,而下一期開始會聚焦於醫勞權益部分的討論。)

實習制度近年來蔚為風行,許多科系將實習列入必修學分,政府也在這方面的政策上投入了不少資金。而究竟是什麼優點使各界對於實習制度如此推崇呢?綜觀實習的制度,可將之大致的分類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希望藉此機會使長期待在學院內的學生能嘗試著將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實務上,並對於公司各方面的運作方式有初步的了解,是以增廣見聞為主要目的,一般的企業實習即屬於此類(本文中將此種實習方式簡稱為「體驗實習制」);另一種則是由學生跟在獨當一面的專家身旁學習,並在專家的指導與監督下練習並修正自己的技藝,醫師、理髮師、廚師的實習即屬於此類(本文中將此種實習方式簡稱為「學徒實習制」)。

實習制度於近年受到大力推行,或許會讓人誤以為是歐美十幾年來發展出的新興學習與培訓制度。但若將現今的實習制與過去的制度做比較,會發現其與中世紀時期工匠行會培養工匠的制度有本質上的相似。

中世紀時期,假若一位年輕人想成為工匠,他得跟在獨當一面的工匠身邊實習,而學習的同時也需負擔一些基本的勞務。學徒不一定會得到薪資,但是工匠有義務提供他食宿與基本生活所需。當學徒的技術逐漸成熟而能獨當一面時,就會被認可成為一名工匠,此時他就能掌握生產工具並獨立執業。
從上文中可以發現,中世紀時期工匠的培訓方式,與培訓後能掌握生產工具,這兩個重要的部分都與現今的「學徒實習制」十分相似。那「體驗實習制」呢?
隨著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出現,生產工具逐漸被資本家壟斷,使得傳統的工匠制度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受雇於工廠的工人大量出現。十九世紀初期,英國許多的救濟院會以「實習」的名義將貧困的孩子與孤兒送至工廠,工廠通常不支薪或僅支付微薄的薪資給這些童工。此時的「實習」已成了掩蓋與美化資本家剝削童工事實的稱呼而已。
「體驗實習制」雖然立意良好,但實際執行上並不容易。首先,提供實習機會的公司得願意增加管理成本,並為實習生做相關的學習規劃;另外,公司得避免機密的資訊外流;且實習生無法為公司承擔責任,在此情況下也無法指派有風險、太難的任務給實習生。以上因素也使得許多實習生無可避免地落入了執行雜務的廉價勞力。「體驗實習制」若缺少詳細的規劃,就只是經過精美包裝的奴隸制,但是除了欲拉攏人才的大公司之外,又有多少公司願意花額外的人力管理成本去規劃實習制度呢?而又有多少公司能抵抗有許多廉價勞力可用的誘惑呢?


你才是奴隸,我可是認真的實習生
不論目前體制是如何規定的,從本質上來看實習生必然帶有學生與勞工的雙重身分。先將兩個身分分開來討論,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學習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而為學習繳交學費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從勞工的角度來看,既然付出了勞力,獲得適當的報酬應是合理的要求,而勞資雙方的權利義務關係也應透過契約來保障。
但目前現實的狀況是如何呢?許多的企業提供無薪或者低薪實習,卻只讓實習生執行基本勞務,使得學生繳交了學費而沒有獲得應得的教育與任何知識、技術的積累,做了許多雜務也沒獲得適當的報酬。
原本立意良好的實習制度,淪為了學校與公司的獲利工具,而學生則成了遭受層層剝削的受害者。但是資本主義的社會總是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得努力培養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能在勞力市場中戰勝無數的競爭者,因此為了美好的未來,現在的一點苦咬緊牙關一下子就過去了。
面對剝削的體制,有的實習生會站出來捍衛自己的權利,而有的實習生則遵循著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繼續的提高「自身價值」。在如此的社會氛圍下,出來捍衛自身權利的實習生自然的被社會與遵循體制的實習生們貼上了吃不了苦的「草莓族」的標籤,而所遭受到的剝削與委屈也只能在一片指責聲中漸漸沉默了。
面對這樣的社會氛圍,總是不禁想問,為何公司與企業總是要求著政府、年輕人提供給它們物美價廉的勞力,但是它們卻什麼也不需要付出呢?而為何本應站在人民身旁的政府,總是與企業站在一塊,制定迎合企業喜好的種種政策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