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人生中的第193場演講-楊斯棓醫師

但與核能奮鬥是一輩子的事情

整理及文字/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蔡勝閔、彭嗣翔、施昱如
楊醫師在一開始便以「鸚哥救火」的故事,說明自費走訪全台319個鄉鎮與人民面對面演講的初衷。如果一日森林著了大火,我是一隻擅於飛翔的鸚哥,其實能夠飛得遠遠到安全地棲息,但今日我所選擇的,是將我的羽翼蘸濕,在樹木間不停迴旋,奮力將身上的水分灑下,就這樣往返大海與森林之間數萬次,終於感動了山神。或許沒有真正所謂的山神,但相信如果今天有一萬隻鸚哥和我一起往返奮鬥,森林大火也必定能被撲熄。


【能源政策Q&A
1.    台灣有沒有能源政策?有沒有能源「部」?而能源局的預算占總預算的多少?
上述幾個問題要提供大眾的資訊即是:目前政府並沒有對「能源」的使用、管理與危機做全盤的規劃與深刻的反思,在再生能源研究缺乏情況下,又無法負荷核災的發生,台灣顯然沒有明確的能源政策而之所以有這麼多「無法」之處,政府單位的組織空洞及預算不足是個很關鍵的問題。相較於美國設立「能源部」並編列了約全國總預算的百分之一,制定相關政策、管理相關行業及技術研發;台灣只有一個小小的「能源局」,預算僅占全國萬分之一,而能源局的前身能源會甚是個沒有合法編制、預算的黑機關。
2.    不要核電廠又想要過原本的生活怎麼辦?
講者認為目前台灣的窘境是上游發生問題:沒有能源部,遑論能源政策目前台灣仍有許多可嘗試的節能空間(如:綠廠房、溶液除濕系統、廢熱回收等等),並且考慮到未來台灣人口總數是下降的,將會有更多的餘電空間。此外,講者認為目前也要努力於電力制度的改革與電力民營化的落實,目前台灣從發電廠、電網、電價,都是台電獨攬,雖為民營然實際上有著濃厚的國家政策的味道,在國外配電電網或油氣管都是屬公共財,由獨立單位管理,比起先進的國家,台灣在這一點還遠遠不及。



【核安Q&A
1.    台灣是世界上唯一把核電廠蓋在首都生活圈的國家?
不是,但正在變成一個現在進行式。曾任中研院院士,目前於香港城市大學擔任校長的郭位,在他《核電關鍵報告》中指出:選址十分重要,要避免興建在人煙稠密的地方。講者舉出其餘六個國家的首都,有些是鄰國建造非本國政策,共同點是目前都有完善的除役計畫,而台灣卻正在大興土木,與先進國家背道而馳。
(編按:英國《自然》(Nature)期刊報導,針對核電廠半徑30公里和75公里內的人口數,進行統計分析。該文指出:電廠周圍30公里內的人口數,以巴基斯坦的Kanupp排名第一(820萬人),我國核二廠(550萬人)居次,核一廠(470萬人)第三。世界上半徑30公里範圍內超過100萬人之核電廠有15座。核電廠周圍的人口數也是風險評估的因素之一)
2.    何時該設下停損點?
花了一千萬買了健康食品,結果買到農藥,到底該不該喝呢?花了幾千萬買的股票卻持續下跌,是否該趁低點買更多,以期未來上漲時能全部賺回來?
講者藉這兩個例子說明設下停損點的重要性。如同,核四已花了將近三千億元,未來預算還可能持續增加,假若其安全性真的有極大的問題,那麼是否該果斷放棄、立即止血,還是覺得可惜而執意運轉?

      【民眾QA
1.     核可能造成缺電、電費上漲導致成本上升經濟競爭力下降,該如何選擇?
講者認為我們無法預測何時會發生核災,因此在金錢與生命權衡之下,他會選擇生命優先。
2.    為何台灣核電廠集中在北部?北部用電量大(若廢核)未來是否會有缺電的問題?
講者認為將核電廠(核一、二、四)集中在北部風險過高,是錯誤的決策。
(編按:
一、南電北送有流量的限制,又因北部用電量較大,因此電廠集中在北部。
二、現在環團與官方在估計未來用電量時,因對於經濟成長率的預估值不同,因此會各自評估出不缺電與缺電兩種不同的結果。)
3.    如何使更多的人民轉變成公民(關心社會議題)?
改變世界就從自己的行動開始!(講者以自身為例,他暫時放下工作,以環島演講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一起關心核能的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